“五星红旗创元网,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这首耳熟能详的《五星红旗》,曾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传唱。无数中华儿女为这首歌而震撼,为自己生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尽管新中国已成立多年,但那段属于红色岁月的点点滴滴,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即便是那冉冉升起的红色国旗,仿佛也在微风中向我们挥手,低语着那些沉甸甸的历史故事。
五星红旗啊,你的诞生与存在,铭刻着中华儿女血与泪的记忆,历史的沉淀让这些故事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1949年,中国大地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
在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上,我们历经了八年漫长的抗战,四年残酷的内战,终于在这一年,迎来了战争的彻底结束,历史的车轮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崛起和重生。在这座山河依旧的土地上,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开始做自己的主人。
展开剩余84%新中国的诞生,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穿上亮丽的衣服,更要为我们的祖国塑造出“自立自强”的新形象。
最紧急的任务,就是要选定国徽、国歌和国旗等象征新中国精神和力量的标志。
新任务下达后,大家迅速投入到工作中,而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国旗的设计。
经过一番讨论,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第六小组,负责国旗的设计和审核,目的是挑选出符合新中国国情的样式,让所有中华儿女的崇高爱国情怀能找到寄托。
在这个小组成员中,既有军事人才,也有数学专家,但真正能够设计出一面符合气魄的国旗的人,却并没有。
无奈之下,小组决定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设计方案。
公告一出,社会上许多才俊纷纷响应。毕竟,这可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大家都希望能有机会设计出属于自己祖国的国旗创元网,一旦被选中,便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最终,设计方案如潮水般涌来,小组收到了数千份国旗设计作品。经过筛选,他们挑出了三十多幅较为优秀的作品,并整理成册,交给领导进行投票选定。
大家都认为,选国旗的事就此尘埃落定,投票结束后应该很快就能确定结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经过紧张激烈的投票后,三十多幅作品的得票数终于揭晓,得票最多的是编号三号的作品,得票数达到了185票。
这意味着,三号作品将成为新中国的国旗,并将长久使用下去。
三号设计作品,底色为鲜艳的红色,左侧有一颗黄色的五角星,下方是一条粗直的线条。整个设计简洁明了,充满力量,堪称完美,确实是一面很适合做国旗的设计。
然而,本应顺利通过的三号作品,在送交上级复审时,却遭遇了周恩来对该设计的质疑。为此,小组决定重新召开会议,重新审视这幅设计。
周恩来认为,三号作品中的那条粗直线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作为国旗,这种设计极易让人联想到中国近代历史上那段令人痛心的分裂与苦难时期。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直到中国的疆域被分割,山河破碎,民族屈辱,历史的伤痕依然深刻。
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我们的澳门和香港仍未回归祖国的怀抱,依然是外部势力的控制地。
如果国旗上继续保留这条粗直的线,容易让人民的痛苦回忆重现,永远无法抚平伤痛。
因此,三号作品被撤下,小组不得不重新挑选设计方案。
在剩下的三十多幅作品中,不少设计也存在类似的分割线问题。于是,小组成员只好从得票较低的作品中寻找合适的替代方案。
很快,他们发现了一幅别具匠心的作品——五星红旗。
这幅设计出自一位名叫曾联松的共产党员之手。
曾联松的设计灵感来自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的政治理论,他根据新中国的政治阶级,将国家划分为四个阶级,并用四颗小星星代表这些阶级。他认为,五星红旗的设计体现了“众星拱月”的思想,其中中间最大的星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星则围绕着它,代表着其他阶级的拥护与支持。
这幅作品最初未能被选中,评审认为,新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设计不应突出阶级差异。因此,这幅设计的得票数仅为15票。
但曾联松的设计理念并非想分割阶级,而是强调所有阶级的团结与协作,围绕中国共产党共同迈向未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曾联松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惨烈,他深知无数战士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艰辛。他选择了鲜艳的红色作为底色,寓意着中国革命战士的热血,象征着这片土地的重生与希望。
因此,他的设计中,五颗星星代表的是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和反复推敲,领导们最终决定采用这幅设计——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的国旗。
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见证历史的变迁,永远指引着中华儿女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回望中国近现代史,尽管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但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存与奋斗。
我们不会忘记过去的屈辱,但也深信光明的明天离我们越来越近。
正如五星红旗所传递的寓意一样,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我们献出生命的英雄,始终支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不断迈向辉煌的未来。
如今的中国创元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迎接着全世界的目光。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