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宗教珺牛策略,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最初,罗马人摧毁了犹太国并将犹太人流放到各地,随后,他们又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后来罗马人不仅将基督教奉为国教,而且开始崇拜耶稣的雕像,行为的反差极大。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罗马人在短短的时间内,态度发生了如此剧烈的转变呢?(下图为耶稣雕像)
根据百科资料,解释通常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一次征战中注意到军中有许多基督徒,于是他决定让士兵的盾牌上刻上十字架,以信仰的力量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于是,从那时起,君士坦丁一世开始对基督教采取宽容态度。
然而,这种解释显然并不能令人信服。这一事件显得微不足道,不足以使一个国家从严厉镇压某一宗教转向对其推崇备至。显然,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且重要的原因。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人信奉的是罗马古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罗马众神。一些学者把罗马古教与基督教视为多神教和一神教的典型代表,认为基督教取代了罗马古教,正是多神教被一神教所取代的过程。(下图为雅典娜雕像)
但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多神教与一神教并非简单对立,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许多相互交织和转化的关系。归根结底,这两种信仰形式都源自于世俗权力的根基,它们的宗教逻辑,都是映射和服务于当时的权力结构。
展开剩余78%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以部落形式分布于各地珺牛策略,每个部落都有独特的图腾信仰,这些图腾不仅代表部落的精神象征,同时也代表着部落的权力。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部落之间资源的争夺,小部落逐渐合并,形成了更大的部落。这时,不同部落间的信仰开始共存,也正是这种融合和共存,构成了最早的多神教的基础。因此,多神教本身可以看作是源自原始社会图腾信仰的一神教的延续。(下图为圣约翰雕像)
而基督教在成为罗马国教后,伴随着罗马帝国内部权力的不断变化,基督教本身也开始逐渐演化,出现了许多原本属于多神教的特征,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普通百姓的信仰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顶礼膜拜的不再仅仅是上帝,而是成千上万、千奇百怪的主保圣人,如圣母玛利亚、圣约翰、圣雅各等。几乎每个阶层,无论是渔夫、农民、皮革匠,甚至是盗贼,都有属于自己的主保圣人。
这意味着,当时的基督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神教了。
与此对应的多神教信仰,往往以部落联盟或城邦联盟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松散的权力体系,这种体系存在着相互制衡和不断更替的特点,典型的例子如北欧的维京民族和古希腊城邦,而这些信仰体系与北欧神话、希腊神话相关联。(下图为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珺牛策略,又名朱庇特神庙)
在罗马代替希腊成为强大帝国后,继续沿用了这种松散的权力体系,罗马不同势力之间相互制衡,彼此之间有着深刻的竞争与合作。罗马的这一权力结构充满不确定性,虽然我们可以美化它,称其为“共和”或“民主”,但它的根本特点仍然是不稳定和充满变数。
随着罗马行政体系逐渐完善,君士坦丁一世等皇帝逐步认识到,单纯的多神教信仰已经不再适应帝国对权力集中的需求。于是,君士坦丁一世开始借助犹太教的一神信仰外壳,改良后的基督教逐渐取代了罗马的多神教体系。(下图为圣母玛利亚雕像)
因此,君士坦丁一世在早期即默许基督教传播,并与罗马古教共存。随着基督教逐步壮大,他甚至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米兰赦令,赋予公民选择信仰的自由,规定基督教主教有权审理宗教案件(为后来的教会独立埋下伏笔),同时免除基督教僧侣的国家徭役。
在官方层面,君士坦丁一世开始大力提拔信仰基督教的官员,公开宣称基督教是真理,所有异教信仰都是错误的(这标志着对多神教的打压)。他认为正是上帝的力量帮助他获得了胜利。随着基督教的快速发展,君士坦丁一世最终也彻底皈依了基督教。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民间信仰的转变,但本质上,君士坦丁一世利用民间信仰的力量,成功地改变了罗马帝国的权力结构。他将皇权视作自己的私人财产,决心将其传给自己的后代,罗马皇帝不再是人民的公仆,而是像财富一样传承给子孙。(下图为君士坦丁一世雕像)
用历史书中的评价来总结君士坦丁一世的宗教政策:他始终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分析并利用宗教,将其作为巩固政权、增强权力的工具,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中国历史上一位皇帝,按照上述对君士坦丁一世的评价,这位皇帝同样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分析并利用诸子百家的学派争论,将学术之争作为其巩固政权的工具,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你猜他是谁?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